icon_install_ios_web icon_install_ios_web icon_install_android_web

符文的流行是加密技術發展的倒退,但也是加密技術發展的最佳體現

分析1yrs ago (2024)發佈 懷亞特
8,515 0

原作者: @Web3馬裡奧

介紹: 昨天,無意中從朋友口中得知,他在BTC銘文領域獲得了可觀的投資回報,這深深激起了筆者踏入虛空的心態。連續兩天都著急,真是丟臉。回想起先前Ordinals技術架構剛發布,筆者研究了相關文檔,但作為一名開發者,我對這條技術路徑頗為不滿。當時我判斷這簡直就是加密技術的反轉,因為它的設計理念似乎和一個遙遠的山寨幣項目Color Coin類似,即如何利用BTC的技術架構來發行一些獨立的代幣,但是不同的是,Ordinals並沒有重新開發一條鏈,而是選擇複用目前已被廣泛認可的BTC 網路。與鏈上虛擬機器(例如EVM或其他WASM)的提議相比,這種架構已經被市場證實有些粗糙且不可擴展。由於BTC不具備圖靈完備的執行環境,相關應用層的開發相對困難,而且成本也非常高!即使在所謂正統的符文技術發布之後,筆者在閱讀了相關文件後也頗為懷疑。他只是確定了一些標準,讓所謂的BRC-20看起來不那麼簡單,而這些在鏈上虛擬機解決方案中根本不值得一提,因為設計一個ERC-20確實是一個Web3開發新手就能完成的事情……然而,這些判斷在現實的財富效應面前顯得如此蒼白和可笑。冷靜下來之後,我有一些相關的想法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們所有思想區別的根源,無論多麼微妙,有形的事實是,沒有一種區別如此精細,以至於除了可能的實踐差異之外,沒有任何區別。因此,為了在我們對某個物體的想法中獲得完全清晰的認識,我們只需要考慮該物體可能涉及哪些可想像的實際效果——我們期望從它那裡得到什麼感覺,以及我們必須準備什麼反應。

——威廉‧詹姆斯

斯諾登後的無政府主義

很多朋友驚嘆比特幣的出現,就像古希臘的黃金時代。這似乎是一個非常規且莫名其妙的天才產品。不過,我並不同意這個觀點。我相信比特幣的發明絕非偶然。這是當時網路環境的必然結果。

在前面的介紹中,我們回顧了Web的發展歷史。古典自由主義網路時代,逐漸形成了開放、包容、全球化、中立的網路協定設計原則。然而,隨著大量的Web應用程式出現,網路使用者的組成發生了巨大變化,從以前的碼農次文化群體,變成了覆蓋各類人群、以高效率、低成本為優先的務實主義的普遍主流文化群體。

但這並不意味著開放協議的原則完全消失。與政治革命不同,科技的演化是非暴力的,因此相應意識形態的演化是一個溫和融合的過程。事實上,一些我們可以稱之為古典自由主義殘餘的開發者,一直秉持開放協議的原則來進行技術研發和相關概念推廣工作。我們很容易就能找到它們,例如自由軟體基金會、電子前沿基金會、維基媒體基金會等組織。他們先後資助和推廣了許多有趣的技術解決方案,例如Tor、VPN、SSH等,他們也是最早一批比特幣用戶,使用比特幣進行募款。因此,有理由相信,比特幣的設計一定是來自這群人,最初的目的是開發一個不受監管的、匿名的電子現金系統,用於組織的支付。

比特幣的巨大成功引起了一些電腦專家的興趣。我相信Vitalik和Gavin Wood就屬於這一類人。借助比特幣最重要的原創技術:POW共識演算法,建構去中心化、匿名的電腦系統成為可能,從而徹底改變了經典的C/S Web開發範式。

隨著轟動一時的棱鏡事件的爆發,技術和政治權威的可信度大大降低,這為新概念的推廣提供了絕佳的機會。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具有最新語意的Web3的出現,即Gavin Wood提出的Web3。這裡我覺得有必要再引用這段經典的描述:

Web 3.0,或可能被稱為「後斯諾登」網絡,是對我們已經使用網路進行的各種事物的重新想像,但各方之間的互動模型卻截然不同。我們認為是公開的訊息,我們會發布。我們認為已達成一致的資訊將被記錄在共識帳本上。我們認為是私人信息,我們會保密並且絕不洩露。通訊始終透過加密通道進行,並且僅使用假名身分作為端點;切勿使用任何可追蹤的資訊(例如 IP 位址)。

這個版本的Web3的核心願景是建構一個去中心化的、未經審查的、完全保護隱私的網路世界,這可以看作是對網路世界無政府主義的經典詮釋,所以我願意稱其為無政府主義Web3。值得注意的是,做出如此明確區分的意義在於,我們需要弄清楚應該用什麼原則來指導我們的應用設計,以實現最終的願景,從而完成網絡的構建,即最符合我們的要求。

在這樣的意識形態指導下,對去中心化和隱私的極致追求催生了一系列有趣的Web3計畫。此類專案的成功案例通常基於底層基礎設施。回顧那些精妙的密碼學和共識演算法,我就不舉例了,因為你可以找到很多知名的項目,但涉及應用層和協定層的並不多。也許 ENS 是一個例外。

超金融化的自由資本主義

自2013年MasterCoin設計ICO眾籌方式以來,以加密貨幣為基礎資產的眾籌融資模式逐漸普及。隨著ERC 20等協議層的完善,發行和參與的門檻大大降低。 2017年,ICO的發展達到頂峰。

讓我們回顧一下那段歷史。作為標的物的硬幣(或代幣)也演化出不同的類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實用憑證和所有權憑證。前者類似門票。只有有了這個證書,你才有資格使用目標項目。事實上,在ICO發展初期,大多數專案發行的代幣都屬於這一類型,包括Mastercoin、NextCoin,甚至以太坊(以太坊早期的設計並沒有包括POS規劃)。

我認為權證的出現和快速發展離不開兩個機會。第一個是一個叫Sunny King的極客在2012年提出了權益證明(POS)並開發了Peercoin。我認為這個概念最大的貢獻在於,它首次提出了用代幣承載某個專屬網路所有權的範式設計(雖然在這裡,代幣更承載著分紅權)。隨後圍繞網路所有權的範式設計成為熱門話題,2018年EOS的ICO達到了發展頂峰。然而,過度的發展泡沫和被推遲的應用程式爆炸導致發展停滯。

所有權通證的第二個發展機會可以追溯到Compound發行Comp,徹底開啟了超金融化自由資本主義Web3時代。在此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所有權證書的發展重點都集中在底層網路的所有權分配上,應用層似乎並沒有回應。事實上,一些知名的Dapp項目誕生得很早。當時,管理員治理+付費體系基本上是主流模式。直到Comp的出現,透過承載代幣應用的所有權,圍繞Dapp的關鍵用途進行社區共治+挖礦激勵的Dapp開發模式逐漸獲得廣泛認可并快速發展。由於豐厚的財務回報、順暢的退出機制以及自由市場環境的特點,大大小小的投資者紛紛將巨額資金帶入Web3。與古典自由主義網絡的變化類似,隨著主要使用者組成的變化,產業再次迎來變革。 Web3的意思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讓我們回顧一下 Chris Dixon 給出的定義:

Web3 is the internet owned by the builders and users, orchestrated with tokens. In 网页3, ownership and control is decentralized. Users and builders can own pieces of internet services by owning tokens, both non-fungible (NFTs) and fungible.

在這一點上,差別就非常明顯了。 Web3已經從最初追求去授權和個人隱私逐漸轉向透過數位資產承載網路所有權來實現網路資源的重新分配。在這個願景下,數位資產的私有化和絕對自由的市場是最終目標,而去授權和個人隱私則淪為確保上述兩個目標的手段。這是一個重要的變化,基本上等於是自由資本主義的政治追求(事實上,在政治哲學中,自由資本主義基本上相當於一種具體的、具體的無政府主義)。

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數位資產所承載的價值類別和所有權分配方式的創新成為主要的演化方向。基本上,在近期激烈的去槓桿浪潮之前,Web3產業的主要創新都集中在這裡。我們需要非常清楚兩者的差別,因為這會帶來兩種完全不同的評價標準。有些Web3計畫在無政府主義Web3支持者眼中非常好,但對於自由資本主義Web3支持者來說似乎毫無意義。當然,也有完全相反的情況。歸根究底,是因為意識形態的差異。

圍繞數位資產的創新將持續

在明確了這兩個命題的差異後,我希望探討Web3下一波快速發展背後的核心驅動力可能是什麼。我個人比較贊成實用主義的一些觀點。在我看來,判斷某種想法或觀念的意義在於這個思想對人們行為的影響及其所產生的價值。基於形而上學的自上而下的思維通常不利於社會的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我也認同社會主義。

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我想網路世界的發展很可能會走一條不拘一格、低摩擦的道路。還記得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網路意識形態地圖嗎?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將古典自由主義網絡、無政府主義Web3和自由資本主義Web3歸為同一區域,即技術威權網絡的相對部分,未來網絡世界意識形態將在藍色陰影部分爆發出更大的能量。推動這項發展的核心在於是否會有新的、更普世的價值主張被發現。從現有的一些成果來看,我認為數位資產基本上具備這樣的能力,或者說圍繞數位資產的創新仍將是Web3的核心驅動力。

符文的流行是加密技術發展的倒退,但也是加密技術發展的最佳體現

首先,我需要聲明,我並不反對與去中心化和隱私保護相關的工作的價值。相反,我認為相關結果通常是啟發性的。然而,基於目前的實際情況,這兩個目標通常都是基於密碼技術的演進,並受制於相關技術的發展。這種理念支持的一些產品大多在效能上不盡人意,或者與一些成熟的電腦網路技術相比,這些產品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而密碼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具有投入大、產出週期長的特點,這與目前Web3公司的發展現狀不符,我認為這種情況短期內不會改變。

然而,當涉及到數位資產的討論時,情況就會有所不同。到目前為止,我仍然對Web3世界中數位資產所有權(或加密資產)設計的巧妙性印象深刻。最直接的影響包括三個面向:

  • 單純依賴技術保證的所有權確認方式;

  • 以實物形式實現數位資產的方法,確保所有者對數位資產的獨佔控制權;

  • 一種基於互聯網的數位資產轉移方法;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之前任何一個數位資產變現的技術方案和具體產品都不如Web3解決方案那麼完美,這也為Web3中的數位資產帶來了更多的實用價值,那就是高流動性和低流動性。因此,我認為下一波Web3快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仍將是圍繞數位資產的創新,簡單來說,創新可能會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 範式創新: 與FT和NFT類似,數位資產的每個新範式的推出都為Web3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動力,因為新範式的推出賦予了人們特定的創新邊界,具有指導意義。表面上看,Fungible和Non-Fungible,這一對相反的範疇足以涵蓋所有類型,但我想表達的是,這是錯誤的。想像一下性別。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都將性別二元視為理所當然,然後看看我們現在所取得的成就。事實上,我認為提出一些在特定條件下具有不同特徵的Token範式是很有趣的,而Fungible只是其中一個維度。將會有更多的維度有待發現。當然,創新的前提是提出相應範式的具體應用場景才有價值。就在最近,推出了符文等新的數位資產載體,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開始;

* 價值創新 :透過一定的經濟模型或應用設計,結合現有的FT、NFT範式,承載新型的價值也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創新方向。以FT為例,我認為當前FT所承載的價值可以大致抽象化為以下類型:實用價值、成長價值、股利價值和治理價值。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將詳細分析這四種價值之間的差異。結合目前產業的發展,我認為信用價值很可能是第五個維度來補充這一點。

* 業務創新 :這類創新通常以具體業務為突破口,嘗試用新方法解決舊問題,希望能有更好的效果。我認為這裡有兩條潛在的創新路徑。一是傳統網路業務的改造,利用數位資產的某些特性,對現有業務模式進行部分優化或改造,形成新的競爭力。二是結合數位資產對現有使用模式的最佳化與改造,也可以稱為通證模式的創新。這種創新通常可以成為產業發展的催化劑。 Yield Farming、X-To-Earn等都屬於這一類;

綜上所述,我認為雖然Runes等協定從技術角度看來是一種倒退,但作為一種新的數位資產載體,其價值仍然值得肯定。未來的Web3會是什麼樣子,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源自網路:符文的流行是加密技術發展的倒退,但也是Web3核心價值的最佳體現

相關:地函(MNT)籃板?分析 $36 百萬銷售的影響

簡而言之,地函價格本週創下歷史新高,達到 $1.31,然後小幅回檔。鯨魚在三天內賣出了約 3000 萬 MNT,這是預期的結果。按盈利能力劃分的活躍地址顯示,只有不到 12% 的參與者盈利,這表明進一步拋售的可能性不大。 Mantle (MNT) 的價格繼續以其上漲和反彈給投資者留下深刻印象,這導致山寨幣創下了新的歷史高點。現在的問題是 MNT 持有者是否能夠維持這一漲勢,或轉而出售代幣。 Mantle 投資者行動迅速 Mantle 價格上週達到 $1.31 的高點,然後在撰寫本文時調整至 $1.22 交易。山寨幣仍然支援 50 天指數移動平均線 (EMA)。然而,作為...

© 版權聲明

相關文章